胡塞武装彻底翻脸了? 自 2023 年 10 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,他们就以支持巴勒斯坦为由,在红海和亚丁湾频繁袭击关联以色列的船只。比如去年 11 月扣留 “银河领袖” 号货船,今年 5 月又宣布封锁以色列海法港,甚至成功让以色列南部港口埃拉特停止运作。 但这次第四阶段的 “无差别打击” 明显更激进 —— 以前可能只针对直接为以色列服务的船只,现在连间接合作的公司都不放过,哪怕船只是在别国制造、船员来自不同国家,只要公司和以色列港口有业务,就会被导弹或无人机盯上。 胡塞武装为啥突然下这么大决心?根本原因还是巴以冲突持续恶化。他们在声明里反复强调,以色列对加沙的 “种族灭绝战争” 和封锁是导火索,声称只要以色列不停止进攻,就会一直打下去。 不过,背后也有更深层的战略考量:作为也门什叶派武装,他们长期与沙特等逊尼派国家对抗,而以色列和沙特同属美国盟友阵营。通过袭击以色列相关目标,胡塞武装既能声援巴勒斯坦,也能间接向沙特施压,甚至试图将地区矛盾扩大化。 这招确实狠,直接戳中了全球航运的软肋。红海是连接欧亚的黄金水道,全球约 12% 的贸易、每天超 100 万桶原油都要经过这里。胡塞武装的袭击让马士基、地中海航运等巨头纷纷暂停红海航线,改道非洲好望角,航程增加 4000 多公里,运输时间延长两周以上。这导致欧洲到亚洲的集装箱运费暴涨 300%,油价也跟着波动。与此同时,苏伊士运河的船舶通行量在 2024 年初就下降了 30%,埃及官方估计每天损失数百万美元收入。 国际社会的反应也很激烈。美国牵头组建了 “繁荣卫士” 护航联盟,英国、澳大利亚等 12 国参与,但效果有限。今年 3 月,胡塞武装袭击美国货船 “真正信心” 号,造成 3 名船员死亡,这是他们首次造成人员伤亡的袭击。尽管美英随后发动空袭,摧毁了胡塞武装部分导弹发射装置,但他们很快又用伊朗提供的新武器恢复了袭击。联合国安理会虽然通过决议谴责,但胡塞武装根本不买账,反而宣称 “空袭不会影响我们的行动”。 最让人头疼的是胡塞武装的武器来源。联合国专家小组发现,他们的导弹和无人机技术来自伊朗,甚至有 750 吨武器通过渔船走私入境。比如今年 7 月击沉希腊货轮 “永恒 C” 号时,胡塞武装使用了 6 枚巡航导弹和无人艇,这种技术水平远超也门本土制造能力。更危险的是,他们还和索马里圣战组织联系,试图从曼德海峡两侧同时袭击商船,形成夹击之势。 这场危机的影响已经远超红海。欧洲的汽车制造商沃尔沃因为变速箱零件延迟交付,不得不关停比利时工厂;日本的家电和玩具企业也面临原材料短缺,40% 的产品运输受阻。对中国来说,虽然直接贸易受影响较小,但全球供应链的波动可能间接推高进口成本。更关键的是,胡塞武装的 “无差别打击” 模式一旦被其他武装效仿,可能引发连锁反应,让国际航运陷入长期混乱。 现在看来,胡塞武装的 “翻脸” 既是对以色列的施压,也是对国际秩序的挑战。他们用低成本的袭击,撬动了全球经济的敏感神经,暴露了红海航道的脆弱性。尽管美国和欧洲试图用军事手段压制,但只要巴以冲突不解决,只要外部武器源源不断流入,胡塞武装就有持续捣乱的资本,红海的硝烟短期内恐怕难以消散......